一、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因勞動者過失原因造成的工傷責任自負”是否有效?
【工傷認定遵循無過錯責任原則】
所謂工傷賠償的無過錯原則, 即無論職業傷害的責任在于用人單位、他人還是自己, 受害者都應得到必要的補償; 這種補償是無條件的, 而不管勞動者個人是否有過錯。
工傷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 加重了用人單位的責任, 有利于保護經濟與談判地位相對弱小的勞動者, 體現了勞動法律保護弱者、實現社會實質正義的思想。該原則有一系列完整的支撐理論和理由, 主要如下:
1.凡是利用機器從事生產活動的用人單位,都有可能對勞動者造成職業傷害。生產設備和勞動安全與衛生條件關系到勞動者的人身安全與健康,改善生產條件,提供安全設施和教育,組織安全生產是用人單位的責任;即使在用人單位無過失的情況下,發生工傷事故對勞動者確實造成人身傷害,用人單位要承擔賠償責任。職業傷害賠償是機械化大生產的成本因素之一,這是大工業生產成本的必然組成部分(如同設備維修的“人工維修成本”,馬克思稱之為“勞動能力修理費”)。
2.工傷事故治療和傷殘發生的賠償,是對勞動者因職業傷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勞動能力損失的補償,與勞動者操作過失無關,不能因勞動者操作的過失而受到影響。即使有時是由于勞動者自身違反操作規程造成工傷事故,也非勞動者自愿。為了排除操作過失對責任認定的影響,法律推定勞動者不會自己傷害自己。
3.勞動者是機械化大生產的組成部分,是機械化大生產帶來的危險因素的承受者。勞動者遭受職業傷害使他們的勞動能力、經濟收入、甚至生命受到損失,職業傷害保險待遇僅僅是對他們經濟、健康和勞動力損失的一定補償。與受害人違反了操作規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法律關系。
【無過錯責任原則下工傷的認定】
《工傷保險條例》沒有對工傷的概念進行定義, 而是按照無過錯責任原則, 采用列舉的方法, 在十四、十五、十六條中將工傷分為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情形、視同工傷的情形和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情形三種進行界定,具體如下:
1. 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情形: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 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2)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 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 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4)患職業病的; (5)因工外出期間,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2. 視同工傷的情形: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 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2)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3)職工原在軍隊服役, 因戰、因公負傷致殘, 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 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3. 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情形: (1)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 (2)醉酒導致傷亡的; (3)自殘或者自殺的。
【約定工傷免責的效力認定】
只要勞動者不出現《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的三種情形的,一旦發生工傷事故,不論用人單位或者勞動者是否存在過錯,無論造成傷害的責任在誰,遭到工傷傷害的勞動者都能夠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標準得到傷害補償。
盡管在勞動合同訂立時勞動者表示同意,但這種“工傷責任自負”條款違反了《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約定,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條款,屬于無效條款,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類似“工傷責任自負”的免責條款屬無效條款。
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因勞動者過失原因造成的工傷責任自負”法律風險有哪些?
為每位勞動者辦理工傷保險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是受到工傷傷害勞動者的法定權利。認定工傷不以勞動者是否存在過錯為前提,只要勞動者因工作原因遭受工傷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進行治療,即使勞動者對造成給工傷存在過錯,照樣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者所在單位同樣要承擔相應責任,按照有關工傷規定處理。如果用人單位沒有為勞動者依法繳納社會保險,用人單位將要承擔全部工傷補償的責任。包括其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由單位承擔,包括醫療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停工留薪期工資等工傷保險待遇。如勞動者工傷評定傷殘等級,用人單位還需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在雙方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支付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及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等工傷保險待遇。
三、用工風險提示。
現實生活中,有些用人單位利用自身處于優勢地位,勞動者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與勞動者約定“工傷責任自負”的免責條款,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種做法,非但不能化解、減輕用工風險,反而會激化矛盾,破壞勞動關系的和諧。相關法律對勞動者的法定權利給予了強有力的保障。
因此,作為勞動者,要警惕用工陷阱,同時要相信法律,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人單位方不應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而應該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并通過崗前培訓、規范管理及提高作業安全條件等方式防范用工風險。